嵊州市前岩水库水源地保护及水生态功能建设工程
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示
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建设项目名称:嵊州市前岩水库水源地保护及水生态功能建设工程
建设单位名称:(略)
建设地址:(略)
建设性质:新建
项目建设内容:本项目为水源地保护及水生态功能建设工程,主要包括前岩水库缓冲带生态建设工程、净化湿地建设工程、入库河流生态修复工程、库区原位净化工程和底质修复工程。
二、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内主要环境敏感目标分布情况
环境空气及声环境保护目标:友谊村、友谊中心小学、园甲岙、前岩新村、余家岙、西岙村、沈塘新村和前岩水库管理处。
地表水环境保护目标:前岩水库、前岩水库取水口和陈村江引水河道。
三、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主要环境影响概述
1、地表水环境
本工程施工污废水主要包括施工场地内车辆和机械清洗废水和船舶舱底油污水及淤泥干化场尾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等。
车辆和机械设备冲洗废水经沉淀等处理后回用于车辆、机械设备冲洗和场地降尘等,不外排;船舶舱底油污水拟交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接收处置,不外排;淤泥干化场尾水经混凝沉淀池进行混凝沉淀处理后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中一级标准后,通过提升泵提升回前岩水库库区,对地表水环境影响很小。
生活办公用房租用附近民房,依托已有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集中施工区设置生活污水收集设施,将生活污水收集后经化粪池预处理后,委托环卫部门清运至三界镇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因此,项目不会对周围地表水环境产生影响。
2、大气环境
施工期的废气主要来源有:施工扬尘;河湖底泥清淤和干化过程中产生的恶臭;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燃油废气;钢管焊接、防腐产生的焊接废气和防腐废气。
施工扬尘主要包括作业面扬尘、临时堆场扬尘和道路扬尘,采取洒水降尘、大风天避免进行挖掘、回填等大土方的施工作业、车辆苫盖、降低车速等措施后,施工扬尘对大气环境不会造成大的影响。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燃油废气主要是CO、NOx,项目区施工范围空旷,大气扩散条件较好,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扩散,故施工燃油机械和运输车辆产生的燃油烟气在空气中经自然扩散和稀释后,对评价区空气环境质量和周围敏感点影响较小。由于水库底泥富含腐殖质,清除水库底泥时,在受到扰动的情况下,会引起恶臭物质(主要是氨、硫化氢、臭气浓度等),呈无组织状态释放,从而影响周围环境空气质量。本项目采用环保绞吸船进行清淤,挖出的淤泥可直接连接全封闭、连续输送的管道进行输送,故而清淤作业区恶臭产生量较少。淤泥排至淤泥干化场进行固化,干化后的淤泥及时清运,不进行长期堆放,且淤泥干化场最近敏感点为**m处的沈塘新村,距离较远,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河道底泥清淤工作开始前施工单位通过提前告知附近居民关闭窗户,同时避免在大风天气下进行施工,喷洒除臭剂等措施后,对敏感点的影响较小。焊接烟尘和有机废气,排放量较少。项目区施工范围空旷,大气扩散条件较好,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扩散。
3、声环境
施工期噪声影响范围不大,在不同的时间其影响区域不同,总体上存在无规则、强度大的特点。采取场地布置、机械设备管理、隔声措施、施工计划安排等降噪措施后对周边敏感点影响能接受。且施工噪声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是可逆的短期行为,随着工程的竣工,施工噪声的影响将不再存在。
4、固废
本工程施工期间固体固废主要为建筑垃圾、底泥泥饼和生活垃圾等,项目产生的固废能够达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效果,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明显不利的影响。
5、生态环境
施工期间,工程施工作业将引起附近水体中悬浮物浓度的增加,施工机械机修及工作时油污跑冒滴漏产生的含油污水等废水也必然会对水质产生一定程度的污染,将使某些河湖的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和鱼类的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受到影响,但由于浮游生物的普生性及种类的相似性,影响不是很大,施工期对浮游生物的不利影响是暂时的;沿线水生底栖动物在附近其它地区相似的环境中亦有分布,并非本地区的特有种,因此从物种保护的角度看,该工程建设不会导致这些物种的消亡。
本项目为水源地保护及水生态功能建设工程,工程建设内容为包括缓冲带生态建设工程、净化湿地建设工程、入库河流生态修复工程、库区原位净化工程和底质修复工程,施工范围主要在水域,淤泥干化(略)所属地块,待施工结束后,恢复原有占地类型,因此对陆生植被影响很小。
根据项目设计,本次施工后前岩水库各项特征水位不变,运行初期水体流态的改变、水位的变化、水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对水生生物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很小,随着水库水体的稳定,水生生物的种群也将逐步恢复。
项目建成运行后,运行期停止了对施工河段的干扰,水质进一步恢复,鱼类将回到原施工区域活动;施工人员的撤离,也降低了鱼类被捕捞的风险。整体来说对鱼类基本没有影响。
工程实施后,区域整体生态环境得以改善,系统各组分生物量都将增加,良好的生境将吸引更多的陆生动物、鸟类出现在该区域内。
8、环境风险
本项目可能存在的主要风险源包括施工期水污染、施工车辆燃料油泄漏、人群健康、生态风险、水质污染风险等,须采取相应的事故防范措施和风险应急预案。
四、减缓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
项目污染防治措施汇总
类别 | 污染防治措施 | 预计影响分析 | |
废气 | 施工期 | (1)施工工地的主要运输通道以及工地出入口外侧**m范围内道路路面需进行维护,出现破损及时清理和修补,保持场区工程道路平坦。 (2)装载物料时,应覆盖堆放;运输车辆加蓬盖、装卸场地在装卸进场前应冲洗干净,减少车轮、底盘等携带泥土散落至路面;运土车应按规定配置防洒装备,装载不宜过满,保证运输过程中不散落。 (3)开挖、铲装过程中,对施工场地内松散、干涸的表土,也应适当酒水防治粉尘;地表干燥时,应对施工场地易产生扬尘的作业面、行车路面定期进行酒水清扫,施工场地每天酒水抑尘1~2次。同时对运输车辆采取限速措施,减少扬尘。运输清淤物应采用专用车辆,加以覆盖,减少扬尘污染。 (4)运送弃土的车辆应规划好合理的运输路线,尽可能避免穿过中心集镇及居民较多的地区,减轻扬尘、汽车尾气、噪声对居民的影响。 (5)建筑材料和土方外运过程中实施车辆苫盖、降低车速、定期清扫和洒水措施后,项目应专门设置洒水人员定期对场内交通道路进行清扫、洒水降尘;车辆经过村庄、进出场地时应限速行驶;施工机械、运输车辆出场时对轮胎进行清洁,采取出口段铺垫草席除渣或用水清洗轮胎的方式,严禁带泥上路。 (6)尽量选用低能耗、低排放的施工机械、车辆,对于排放废气较多的车辆,应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另外,应尽量选用质量高、对大气环境影响小的燃料。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应定期检修与保养,及时清洗,确保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7)配合有关部门搞好施工期间周围道路的交通组织,避免因施工而造成交通堵塞,减少因此而产生的怠速废气排放。 (8)要求河道底泥清淤工作开始前施工单位通过提前告知附近居民关闭窗户,同时避免在大风天气下进行施工。 (9)对施工工人采取保护措施,如佩戴防护口罩、面具等,并限制工作时间。 (**)控制底泥堆场作业范围,保证堆场边界与居民房屋的距离大于**m。 (**)淤泥转运时应尽量做好密闭措施,以防止臭味散发影响沿途的环境空气,尽量避开恶臭最严重的夏季,尽量减少对敏感点的影响。 | 施工扬尘、燃油废气、恶臭、焊接烟气好防腐废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
废水 | 施工期 | (1)车辆和机械设备冲洗废水要求在洗车区设置集水沟,收集施工机械、车辆冲洗产生的废水。洗车平台设置沉淀池对冲洗废水处理,处理达标后回用于施工机械、车辆冲洗和施工场地洒水降尘。 (2)船舶舱底油污水拟交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接收处置,不外排。 (3)淤泥干化场尾水经混凝沉淀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中一级标准后,通过提升泵提升回前岩水库库区。 (4)生活办公用房租用附近民房,依托民房已有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在集中施工区设置临时公厕,定期消毒。生活污水接入临时化粪池处理,并委托当地环卫部门定期清运至三界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 (5)底质修复作业过程中,采用封闭式环保绞吸罩,尽可能减少污染物扩散范围,合理布设排泥管线;同时,设置防污幕帘将施工水域同非作业区隔离,以防止污染扩散。 | 对地表水环境基本无影响 |
噪声 | 施工期 | (1)场地布置:①合理布局施工现场,避免在同一地点安排大量动力机械设施,降低组合噪声级,避免局部声级过高。制订施工计划时,应尽量避免同时使用大量高噪声设备;挖掘机等高噪声设备应安排在白天施工,禁止午休及夜间施工,避免对周边村庄居民区中午及夜间休息造成严重干扰。②高噪声设备和进出施工场地的临时道路应尽量远离声环境敏感点。 (2)机械设备管理:①施工单位应尽可能选择优质低噪声作业机械和工艺,禁止不符合国家噪声排放标准的机械设备和运输车辆进入工区。②加强施工机械的维修、管理,以保证机械设备处于低噪声、高效率的良好工作状态。加强文明施工,杜绝施工机械在运行过程中因维护不当而产生的其它噪声。③设备安装时,可采用隔振垫、消音器等辅助设施。④将施工现场的固定振动源相对集中,以减少振动干扰的范围。对振动大的机械设备使用减振机座或减振垫,从源头上控制噪声源强。 (3)隔声措施:在居民点和施工生活区侧设置高3m的隔声屏墙进行防护(可重复利用),防护长度约**m,可削减噪声**dB以上,使周围敏感点噪声可得到有效降低。 (4)施工计划安排:①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夜间**:**~次日6:**不进行施工,中午午休时间尽量避免有噪声污染的施工作业,若工程急需在夜间施工应向当地生态环境部门申报,获批准后方在指定日期进行,并将施工期限向沿线居民公告。②尽量缩短居民聚居区附近的高强度噪声设备的施工时间,减少对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③合理安排施工车辆行驶线路和时间,注意限速行驶、禁止高音鸣号,以减小地区交通噪声。避开居民密集区及声环境敏感点行驶。对必须经居民区行驶的施工车辆,应制定合理的行驶计划,并加强与附近居民的协商与沟通。④针对施工过程中具有噪声突发、不规则、不连续、高强度等特点的施工活动,应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加以缓解。 (5)加强管理,提倡文明施工,建立控制人为噪声的管理制度,尽量减少人为大声喧哗,增强全体施工人员防噪声扰民的自觉意识。对人为活动噪声应有管理措施,要杜绝人为敲打、叫嚷、野蛮装卸噪声等现象,最低限度减少噪声扰民。 | 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
固废 | 施工期 | (1)施工单位应实行标准施工、规划运输,送至指定地点处理,不得随意倾倒建筑垃圾。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对建筑垃圾进行分拣、破碎等方式处理,可用于回填或制成建筑材料,实现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对于建筑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的部分应尽量回收利用,不可回收利用部分进填埋场无害化处理。运输由专门的清运单位负责,在运输过程中,运输车辆上加蓬盖,防止其洒落。 (2)根据《嵊州市前岩水库水源地保护及水生态功能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本工程底泥泥饼产生量为8.**万m3。本工程泥饼采用绿化利用的处置方式,暂定弃土场共计2处,分别位于沈塘村余甲岙和友谊村闲置地块,运输距离约6km,泥饼回填弃置后,进行绿化种植。建设单位应在土石方运输中加强运输管理,避免土石方散落和扬尘,做好土石方的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建设,防止水土流失。 (3)加强施工期施工人员的环境要求管理工作,避免垃圾乱丢、乱放,随意丢弃等行为。施工期间生活垃圾,统一收集,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工程结束后,拆除各临建设施,及时进行场地清理,清除建筑垃圾及各种杂物,厕所、污水坑须清理平整,并用生石灰进行消毒,作好施工迹地恢复工作。 | 固废得到妥善处置 |
生态保护 | 施工期 | 对植物植被的保护措施: (1)陆生植被保护措施 对施工人员进行环境教育、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在工程施工前,严格选择施工附属设施的布置位置,优先选择荒地和未利用地,并优化布置,减少占地,避免占用林地而造成大面积植被的破坏和损失。在施工阶段,应加强施工管理,禁止随意扩大占地范围,禁止任意砍伐、采摘、踩踏施工区周边植被以作施工使用。在施工区周边设置生态环境保护警示牌,严禁施工人员随意进入周边区域进行砍伐、采摘、踩踏等破坏活动。 施工过程中注意保护好表层土壤,用于施工结束后施工迹地的恢复。应督促施工单位及时拆除施工临时建筑,清理和平整场地,恢复土层,采用当地植物进行“恢复性”种植,然后采取“封育”手段,促进自然恢复。在植被恢复及绿化过程中,应选择乡土树种及适合当地环境的植物,并注意乔、灌、草搭配的原则,同时要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协调统一。 (2)水生植被保护措施 施工物料的堆放位置应远离水体,各类材料应有遮雨设施,并在物料场周围挖明沟、沉沙井、防护墙等,避免物料被暴雨冲到周边水域中。 施工期严禁向周边水体直接排放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禁止施工人员在临近水域进行一切具有破坏性质的活动。应及时做好施工区生态环境恢复工作。 对动物的主要保护措施: (1)合理安排施工计划 项目施工开始前,施工方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并充分考虑野生动物保护的实际需要,如施工时间的选择上应尽可能避开晨昏等野生动物活动的高峰期、避免夜间施工,避免在两栖动物及水生生物产卵繁殖季节开展施工作业,可视实际情况采取分段作业等措施以降低对区域生态环境的负担等。 (2)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项目施工过程中,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如采用更先进的施工设备以减少废水、废气、噪声产生量;车辆和机械设备冲洗废水需经沉淀处理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回用于机械和车辆冲洗、施工场地洒水降尘;船舶舱底油污水收集后,交由有资质单位接收处置。淤泥干化场尾水的污染物主要为SS,因此,要求对该部分废水进行混凝沉淀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中一级标准后,最后通过提升泵提升回前岩水库库区;生活办公用房租用附近民房,依托已有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集中施工区设置生活污水收集设施,将生活污水收集后经化粪池预处理后,委托环卫部门清运至三界镇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杜绝污水废水直排等。 (3)做好施工人员的环保宣传工作 项目开展过程中,应通过宣传牌、宣传册、环保培训会议等多种形式,提高施工人员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要求项目施工人员在开展施工作业过程中,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严禁捕猎野生动物,尤其是珍稀濒危及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若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有野生动物受伤、死亡等情况的,应及时与属地林业主管部门联系,在其指导下开展救助工作。 (4)持续开展生态环境监测 项目施工前、施工中及完工后,施工单位均应对施工区域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野生动植物资源质量状况开展持续的监测,若发现生态环境质量出现明显下降等异常状况,应及时通报主管部门,并在其指导下及时采取应急补救措施。 (5)做好生态恢复工作 项目完工后,施工方应及时对施工临时占地等区域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尽快恢复原有用地类型。 对水生生物的主要保护措施: (1)固体废弃物处理 固体废弃物和污水不得随意排入附近水体,应集中收集堆放,每天施工结束后由垃圾运输车运送至指定的垃圾场集中处理,此项工作需接受生态监理的监督。 (2)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处理 在施工期,施工人员可能产生生活垃圾,需要定时统一清理运输到就近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施工人员在工程区内产生的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后定时统一运输到三界镇污水处理厂,禁止在施工区内乱排乱放,防止工程建设对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3)施工废水处理 为防止施工废水污染施工区土壤环境和水环境,尽量在工程区外已有的远离水体的场地维修保养施工器械。在洗车平台、围堰和淤泥干化场设置排水沟,收集施工废水,并对废水经沉淀处理达标后循环利用或提升回库区。 (4)加强监测工作 加强水库的水质和水生生物的监测工作,特别是施工区域下游,以便科学评估施工期间对水质和水生生物的影响,并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对鱼类的主要保护措施: (1)施工应该避开主要鱼类繁殖期,以减轻施工对鱼类造成的影响。 (2)施工期间要加强对油料、燃料等重污染物质的安全责任制管理,严控泄漏事故对水库水质及其鱼类产生影响。 (3)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严禁施工人员捕鱼、毒鱼、炸鱼等行为,避免造成鱼类资源量减少。 (4)施工产生的施工废水及固体废弃物要及时收集处理,严禁直接排入水体中。 (5)加强鱼类监测,开展鱼类监测工作,评估施工对鱼类的影响,以便科学的评估施工期对鱼类的影响,并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对饮用水水源的主要保护措施: (1)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当制定详细的严格的施工组织方案,尽量减小对水源保护区的不利影响。 (2)加强施工管理及水源保护区相关管理规定的宣传教育,树立施工人员的保护意识,严禁破坏水源保护区自然环境、森林植被和污染水体,禁止破坏水源保护区各项设施;工程设计应当优化施工道路等布置,尽量少占用水源保护区内林地,同时施工结束后应当立即结合水保方案开展植被恢复,减轻对水源保护区的影响。 (3)施工期应当遵守水源保护区相关规定,施工废污水全部收集处理后进行回用,禁止外排;做好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固废的收集处置,禁止乱丢乱弃。 (4)建筑材料等暂存应该远离水库,并遮盖和定期洒水,避免下雨泥沙等流入水库库区。 | 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
运行期 | (1)设置警示标志,加强宣传力度,严禁在项目地内捕鱼、毒鱼、炸鱼等行为。 (2)运行初期开展水生生态监测。评估施工对水生生物和鱼类的影响,判断后期是否需要继续开展相关的保护措施。 |
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嵊州市前岩水库水源地保护及水生态功能建设工程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产业政策。项目实施后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本工程施工期对环境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但严格落实本报告书提出的各项污染治理措施、风险防范措施、生态保护措施,进一步优化施工方案,加强施工期环境管理工作的情况下,不利环境影响是局部的、短期的和可逆的,随着施工的结束,影响也随之消失。工程的实施不会造成水文情势重大变化,对前岩水库生境及水生态环境产生正面影响。
同时,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库区水质得到全面提升,因此本工程是区域水系水环境和水生态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区域建设,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安定和团结,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评价认为工程设计已考虑了环境保护的要求,制定的环境工程设计方案在技术上、经济上是可行的,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工程建设在依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按照本评价提出的要求,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强化环境管理,将各项环境保护措施落到实处前提下,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而言,本工程的建设是可行的。
六、征求公众意见的对象、范围及主要事项
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内的有关团体和个人可就本项目的环境保护对策或其他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相关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并说明理由。若需进一步了解项目相关信息,在本公告期限内,可向建设单位或者环评单位索取本项目环评文件。
七、公众提出意见的期限
公众对本建设项目及以上内容有环境保护意见的,可在公告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公告为(略)~(略)),电话、书面向建设单位或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提出。
八、公众意见反馈途径
公众可以在有关信息公开后,可以以信函、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建设单位或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意见或建议。为更好地进行意见反馈,请留下您的具体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及联系人:
(略):(略):吴晨楠(略)
2、环评单位:(略):董巧红 (略)
地址:(略)
3、环评审批部门:绍兴市生态环境局:(略)
公告发布单位:(略)
公告发布时间:(略)